5月18日是“国际博物馆日”。连日来,我市博物馆举行各种活动,吸引市民进馆参观。一头扎进“知识的海洋”,借助一件件带着历史印记的展品,思接千载,视通万里,成为观众美好的体验。
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,是人们借以认识过去、把握今天、探索未来的场所,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。然而,记者走访发现,目前我市博物馆人气呈现“冷热不均”的现象,有的博物馆人头涌涌观者如云,而有的博物馆身处闹市却门庭冷落车马稀。如何建设好阳江的博物馆,让其真正成为市民的“精神家园”和展示漠阳文化的窗口?有关人士呼吁,要加大博物馆的建设力度,加大教育宣传,让走进博物馆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。
博物馆AB面
A、广东海丝馆“十分热”:
人流逐年上升节假日火爆
5月18日是“国际博物馆日”,海陵岛十里银滩边,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行了网络直播、泥塑体验、主题宣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,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进馆参观。
在广东海丝馆,游客沿着展览线路观展,跟在专业讲解人员的身后,饶有兴致地了解“南海Ⅰ号”的历史和出水文物信息,还不时提出疑问现场求教。
隔着玻璃,观看两三米外的发掘现场;装载古船的“水晶宫”穹顶开辟了“观察窗”,走上去俯身近距离观看古沉船;在游戏机前轻点屏幕,在闯关游戏中了解“南海Ⅰ号”的前世今生……广东海丝馆的这些观展设计,让观众大开眼界。
“海丝馆是很好的‘第二课堂’,孩子们在观看展览中了到宋朝文化,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”带着18名小朋友进馆参观的一位湖南张家界某幼儿园的老师说。
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,随着保护发掘工作加速推进,“南海Ⅰ号”文化品牌建设不断加强。同时,得益于海陵岛整体旅游环境的提升,广东海丝馆接待游客人数逐年上升。
今年春节年初一到初六,广东海丝馆共接待门票游客超过2万人,比2016年同期增加近六成,解决了海陵岛滨海旅游夏热冬冷的淡旺季“痛点”。今年“五一”小长假,接待门票游客6400多人。
B、市博物馆“有点冷”:
身处闹市但观众寥寥
初夏的清晨,市文化广场聚集了健身、跑步的市民。16日上午9时,健身的人群还没散去,位于市文化艺术中心一楼的市博物馆准点开门。虽然距离广场不到50米,但这些市民大多不知道身后还有一个博物馆。“没进去过,不知道里面有什么。”一位跑步的市民说。
此时,市博物馆正在进行“瑞犬旺福——石湾陶塑狗生肖文化展”,70件狗雕塑作品静静地等候着观众,显得有些孤寂。记者在展厅呆了一个多小时,未见有人进馆参观。“今天工作日,很少人来观展。实际上,周末人流也不多。”市博物馆馆长张万星说。
出市博物馆,沿新江路向东步行约20分钟,就到了大明奇石馆。80多岁、满头白发的老馆长苏中大透过玻璃看到有来客,脸上露出了笑容,马上出来开门。馆内大多数展品已经撤离,展架上仅剩零星几件孔雀石等展品,一些展品简介牌堆在角落。“打算把大部分地方腾出来出租,只保留几件有代表性的展品。”苏中大话语里透着些落寞和无奈。
大明奇石馆有过一段高光时刻。奇石馆建于2001年,曾经被列为阳江文化名城建设的十大文化名馆之一。苏中大说,以前到馆参观的人很多,有喜欢石头的玩家,也有好奇的学生。如今观众大幅减少,只能缩小展厅规模。但老馆长依然每天守在馆里,等候客人……
原因分析
Q :有的博物馆为何“遇冷”
A :建设投入不足,观众认知度不高
记者走进市博物馆看到,展厅空间狭小,一些在阳江发掘的文物,如东晋南朝的网格砖、清代的防城铁炮等,只能放在储物间里。张万星说,建设投入不足,展馆场地小,是市博物馆“遇冷”的重要原因。
市博物馆成立于1990年,原馆址位于鸳鸯湖畔的漠阳楼。2008年8月,因筹建广东海丝馆的需要,市博物馆并入广东海丝馆。2011年7月,市博物馆从广东海丝馆分离。2015年5月,市博物馆搬进市区新江路旁的市文化艺术中心,重新向市民免费开放。由于种种原因,博物馆目前实际展厅面积仅200多平方米,还不到半个标准篮球场大小。
“一直以来,博物馆获得的财政支持较少。2008年,国家规定博物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后,市博物馆开始有了相应的陈列展览补助。”张万星说。
民办非国有博物馆同样大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难题。除了大明奇石馆,位于阳东区雅韶镇的阳江漆器博物馆也不例外。“馆内设了产品展销处,希望通过摆卖手工艺人制作的漆画、小漆瓶、手镯等文创产品,维持馆内日常开支。虽然不少游客对漆器感兴趣,但真正愿意掏钱买的人不多。”阳江漆器博物馆运营总监何文宇说。
记者走访发现,大多数市民对博物馆的认识单一,“去博物馆”还没有成为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。除了广东海丝馆,大部分市民对其他博物馆知之甚少。
“感觉进博物馆就是看文物。”聊起节假日的休闲活动,市民陈女士说,她一般是逛商场、看电影,很少进博物馆。
“我平时会逛阳江的博物馆。自从去年寒假第一次去市博物馆参观之后,那里举行展览我都会去看,感觉挺有收获。我身边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博物馆会定期举办展览,希望多点宣传。”阳东一中的林同学说。
Q :有的博物馆为何人气“升温”
A :优化服务提升观展体验
作为阳江文化的一张名片,广东海丝馆之所以能够吸引世界的目光,离不开“南海Ⅰ号”这艘古沉船的巨大品牌魅力,也离不开国家、省及地方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打造。让博物馆“活起来”,是广东海丝馆正在做的一篇大文章。
广东海丝馆馆长曾超群表示,为了提高观展体验,广东海丝馆将“南海Ⅰ号”的考古发掘现场展示融入展线中,为观众提供多角度、全方位了解考古发掘的平台,进一步拉近了考古与公众的距离。同时,运用多媒体声光电的手段,综合运用现场导览、人工导览、多媒体智能导览等方式,让历史“动起来”,进一步强化了参观效果。
近年来,广东海丝馆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,与澳门博物馆、海南省博物馆、湖南省博物馆、成都博物馆、泉州海交馆等合作,多次展出“南海Ⅰ号”文物。随着品牌影响力扩大,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。
“博物馆走近大众才有出路。”接受记者采访时,阳春市博物馆馆长湛敏华强调说。
阳春市博物馆成立于1981年,位于阳春市中心广场。虽然位于闹市,但同样面临进馆人流稀少的尴尬。该博物馆主动“走出去”,将展览活动送到学校、社区、镇圩,受到群众的欢迎。
5月10日,阳春市博物馆利用三甲庞洞墟日,开展“送文物展览下基层”活动。许多从没进过博物馆的群众,纷纷围了过来,认真看展览,听讲解,不时与工作人员互动。
“阳春偏远乡镇多,很多群众没有条件到馆参观。既然他们不能过来,那我们就将展览送到他们面前。”湛敏华说,经常将馆藏物品“送下乡”展览,可以更直接地吸引学生、群众参观。虽然工作量大增,但看到群众的热情,博物馆工作人员倍感欣慰。
出路探究
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展览水平
博物馆具有展览和教育功能,是惠及群众的公共文化场所。如何提升服务质量,让博物馆走向大众?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。
市民黄女士去过不少博物馆。她告诉记者,有些博物馆参观完后,总给人“看不懂”或“冷冰冰”的感觉,而有的讲解员解说更像“背书”。
对此,曾超群表示,要吸引市民走进博物馆,首先要让博物馆的展览变得更加“亲民”。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,展览的主题要与重大政治、历史事件及当地的民俗、艺术、文化活动相结合,这样才能引起市民的观赏兴趣。同时,博物馆收藏、展示的“物”只有和人建立关联,才会生动起来。要提高展览与观众的互动交流,让参观博物馆成为身心愉悦的体验。
“目前,阳江的博物馆普遍面临经费不足、人才缺乏、管理理念滞后等问题。其中,财政投入不足,是一个重要原因。”如何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?在张万星看来,最迫切的是政府部门要加强支持力度。
“希望政府部门在场馆改造、文物征集、陈列展览等方面给予市博物馆更多重视和支持。可喜的是,2015年12月,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,恢复漠阳楼的文化使用功能。漠阳楼改造完成后,市博物馆将搬过去,届时展馆环境将大为改善。”张万星说。
他还建议,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,提高大众对博物馆的认识,提升他们享受文化的自觉性和认知度,让更多人主动走进博物馆。
阳东一问学校的黄静雯老师说,参观博物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,增长见识,还能培养他们对新事物和历史文化的兴趣。建议博物馆把流动展览、文博知识讲座办到学校,也可以与学校联动,让学校以“第二课堂”的方式,组织学生定期到博物馆参观,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汲取文化养分。
“互联网时代到来,博物馆也可以利用网络3D技术,通过手机和AR眼镜,让我们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参观博物馆,这种便利的方式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文化。”在某企业任职的徐先生说。
采访手记
让逛博物馆和看电影一样成为时尚
文物是会说话的历史,反映时代的兴衰变迁和地方的沧海桑田。不少人出外旅游时,总喜欢到当地博物馆逛逛,感受城市的发展脉络。然而,当目光回到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时,不少人常常忽视了身边的博物馆。
放假时,我们经常呼朋唤友去看一出电影,却没有多少人会想到去博物馆看一场展览。究其原因,与市民一贯的生活习惯有关,也与当前的博物馆文化氛围有关。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和对知识的需求,博物馆除了文化服务、教育服务外,还应具备文化休闲服务功能。我们应当让博物馆改变传统的“高冷”印象,“活”起来“动”起来,让市民一听到博物馆,就会想到那里除了文物外,还是一个休闲的地方。
透视阳江博物馆发展现状,当前迫切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。一是加大对公益性文化的投入,让博物馆有钱做事情。二是加强行业人员的培训。很多博物馆人员少、力量薄弱,我们不妨通过“大馆带小馆”的形式,鼓励博物馆之间合作,提供更多高质量展览。通过这些措施,让博物馆成为大家喜欢去的地方,让逛博物馆和看电影一样成为日常,成为生活时尚。
知多D
目前,我市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、阳江市博物馆、阳春市博物馆3所国有博物馆,阳江漆器博物馆、阳江十八子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2所非国有博物馆。按照规划,到2020年,我市各县(市、区)将分别建成一所国有博物馆。当前,江城区博物馆、阳西县博物馆分别拟建于阳江学宫、七贤书院,阳东区博物馆正在选址中。
版权所有?广东省阳江市人民政府
管理维护:阳江市政务服务管理局(阳江市大数据发展局)
网站标识码:4417000019 备案序号:粤ICP备05062564号-1
网站报障:0662-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